在近日一场备受关注的足球比赛中,一次关键的判罚再次将视频助理裁判(VAR)技术推至风口浪尖。赛后,担任本场比赛裁判负责人的意大利著名裁判专家卢卡·罗基(Luca Rocchi)对此次判罚过程进行了公开解读,其核心观点是:恩昆库倒地前的首次身体接触本应被判罚点球,但VAR的后续介入方式存在争议,对当值主裁判的最终决定构成了“强行引导”。
事件发生在比赛下半场,进攻球员恩昆库在突入禁区时与防守队员发生身体接触后倒地。当值主裁判在第一时间并未鸣哨判罚点球,比赛继续进行。
根据罗基的阐述,裁判团队在赛后复盘时一致认为,从规则角度审视,防守队员与恩昆库之间的第一次接触(first contact)是清晰且具有犯规性质的,这次接触本身已经足以构成判罚点球的依据。换言之,主裁判在事发瞬间的初始判断可能是一个漏判。
然而,事件的转折点在于VAR的介入。VAR操作员通过耳麦与主裁判进行了沟通。罗基指出,问题的关键在于VAR与主裁判交流的方式和内容。他认为,VAR的职责是提醒主裁判关注可能存在的清晰明显的错误,并提出建议其亲自回看视频(ONS - Off-field Non-Support)。但在本次事件中,VAR的表达方式更倾向于直接给出一个结论性的判断,而非以中立、客观的方式呈现关键画面,让主裁判独立做出最终裁决。这种带有倾向性的沟通,在罗基看来,形成了一种“强行引导”,无形中影响了主裁判的自主决策权。
最终,主裁判在VAR的建议下跑到场边回看了录像,但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,他维持了最初不判罚点球的决定。这一结果让情况变得更为复杂:一方面,它似乎表明主裁判顶住了VAR所施加的压力,坚持了自己的看法;但另一方面,也暴露出VAR系统在介入标准和沟通流程上可能存在的模糊地带。
罗基的这次表态,远不止是对一次判罚的技术分析,更是对VAR应用哲学的一次深刻探讨。他强调了场上主裁判的绝对权威不应被动摇,VAR的角色应是“辅助”而非“取代”。理想的VAR介入应当像一位冷静的顾问,提供事实依据,而非像一位强势的指挥官,下达行动指令。此次事件凸显了确保VAR与主裁判之间沟通的中立性、客观性和规范性至关重要,以避免技术手段反而成为影响比赛公正性的新变量。
这场围绕“点球”与“VAR引导”的讨论,再次提醒所有人,绿茵场上的正义,既需要科技的锐利眼睛,也需要人类裁判在规则与直觉之间的最终权衡。如何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,而非凌驾于人,将是足球运动长期面临的课题。